近期刘少奇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
- 人民网
- 2015/01/28 16:22
-
收藏
-
25.8万
[关键词]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思想建设;白区工作;斗争策略
以领袖人物生平纪念日为契机,围绕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时期或某些重大历史节点上的独特贡献、理论思考和精神风范展开专题性研讨,历来是党史界和理论界开展领袖人物研究的重要特点。2014 年学术界对刘少奇的研究,就体现了这种特点。以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为主导,分别在河南渑池和辽宁沈阳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围绕“党员修养与党的建设”和“刘少奇与党的白区工作”两个主题进行了研讨,反映了学术界关注刘少奇研究的两个热点。
一、从加强党员修养和党的思想建设角度关注刘少奇研究
75年前,在河南渑池,刘少奇首次宣讲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下文简称《论修养》)一文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其现实意义,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论修养》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冷溶指出,《论修养》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著名文献,是刘少奇同志对我们党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是刘少奇同志崇高思想境界的鲜明写照。《论修养》虽然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的意义却不局限于那个时代,而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一直发挥着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党员政治觉悟的重要作用。他还强调,提高党员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久性课题。认真学习《论修养》,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学习发扬焦裕禄精神,更加有力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修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理论贡献,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空白。还有学者通过续范亭、焦裕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人读《论修养》的事例,说明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党内、国内,即便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关于《论修养》与加强党的建设的关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章百家指出,《论修养》强调了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对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统一的战斗集体。他认为,《论修养》是一本入党必读书,读了《论修养》就能知道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做一个怎样的共产党员。也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员通过学习《论修养》加强自身建设,要注重三个统一,即:坚持理论学习与思想意识修养的统一,坚持自反内省与外在监督的统一,坚持党性修养的常态化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三)关于在当前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更好地学习和借鉴《论修养》的问题。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学者系统梳理了《论修养》中关于群众路线的内容,认为党员加强修养与践行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统一性,要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共产党员自身修养。还有学者从加强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的要求出发,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坚持《论修养》中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几项基本原则:一是服从组织,同时又要积极推动组织前进;二是不能容许在党内有任何不服从组织与纪律的“特殊人物”;三是共产党员不能离开原则与真理去服从任何个人;四是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使民主集中制真正成为制度性的规范,切实保障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开展。还有学者认为,《论修养》关于开展党内斗争、促进党内和谐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开展思想斗争、加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各级党员干部应该注意研究党内思想的新动向,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开展党内斗争的必要性,在行动上要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讲究批评的方法和尺度。
(四)从新角度深入挖掘《论修养》的思想内涵。章百家从《论修养》受体的角度指出,要研究其对于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党员的不同影响。他认为,这种不同影响一方面源于《论修养》本身所具有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党员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在读这本书时会有不同的侧重和思考,从而使《论修养》对不同受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学者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党性修养的三个结合:一是将自我学习、改造与同志间的批评、帮助相结合;二是将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为群众服务相结合;三是将修养“慎独”与转变作风相结合。还有学者针对党员党性水平难以度量的问题,设计了党性评价表,对党员的党性水平进行量化考察。
二、从“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角度关注刘少奇研究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刘少奇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刘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2014 年是刘少奇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85 周年,从党在白区工作的艰辛探索视角研究刘少奇,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关于刘少奇在白区工作的总体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刘少奇关于白区工作的思想理论和斗争实践,是党内同“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在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通过梳理文献和史实,将刘少奇在白区工作的思想和实践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大革命失败到满洲省委工作时期,探寻白区工作的方向和出路;第二阶段,从1930 年到1932 年,是刘少奇白区工作思想形成时期;第三阶段,从1935 年底到1937 年夏。这一划分系统地论证了刘少奇是“当之无愧的白区正确路线的代表”。还有学者认为,刘少奇是白区工运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地估量形势、对革命工会的组织、对白区工运斗争策略的指导以及科学总结白区工作经验等方面。
(二)关于刘少奇领导白区工作的斗争策略。学者们认为,刘少奇领导白区斗争非常注重工作方法和斗争策略,主要表现在: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觉悟程度,制定相应的斗争策略;坚持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策略原则;善于利用矛盾,广泛地争取同盟者等。有学者认为,刘少奇的白区工作策略思想,特别是取消赤色工会、利用黄色工会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运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有学者强调刘少奇非常重视在白区工作中发挥报刊的宣传作用,他通过亲自创办《出路》,大力支持《冰花》《生活日报》等进步报刊,并在《火线》《工运指南》《红旗周报》上发表一系列文章,阐述工人运动的策略,指导和领导白区斗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学者们一致认为,刘少奇关于白区工作的斗争策略、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为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形成和确立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历史贡献。学者们认为,虽然刘少奇在满洲省委只工作了八个月的时间,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肩负中央的重托,坚持从东北实际出发,短时间内就开创了满洲省委工作的新局面;他亲自领导中东路工人斗争,深刻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初步提出了指导白区工作的策略原则;他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敢于直言,勇于捍卫真理。有学者指出,以刘少奇为首的第五届中共满洲省委狠抓组织建设,正确处理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这两组关系,使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出现了新发展,既为东北地区革命斗争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组织基础,又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有学者论述了刘少奇领导中东路工人斗争的实践和理论,认为这既是他此前领导一系列工人运动的理论发展,又为此后的白区职工运动、党的白区工作的策略思想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正确的斗争原则。还有学者提出刘少奇于1930 年3 月13 日以“之启”的化名向中共中央提交的《中东路工人斗争的总报告》,深刻地揭示了白区工人运动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是一篇政治理论水平很高的历史文献。
(四)关于刘少奇在满洲省委工作的实践对抗战胜利后党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决策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刘少奇领导满洲省委工作的革命实践,使他对于东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东北错综复杂的形势,有着非同寻常的敏锐性和判断力。这些实践经验成为中央在一些重大决策中的重要依据,最充分的体现就是刘少奇起草的1945 年9 月19 日党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还有学者认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东北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共识,而在采取何种具体措施实现控制东北的战略目标上,刘少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在进军东北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和统筹全局的调度指挥,为中国共产党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抓住机遇,实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关于刘少奇在北平、天津等地白区工作的思想和实践。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方党史部门的学者,分别结合刘少奇在当地白区工作的情况,论述了其白区工作的思想和实践。有学者提出,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刘少奇白区思想的形成。通过一二九运动,刘少奇对“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批判非常系统,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非常准确;通过一二九运动中开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活动,刘少奇的白区思想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他系统阐述了一系列白区工作的方针和策略,大大发展了北平地区党组织,实现了白区工作的转变。
2014 年,除了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探讨外,学者们研究刘少奇的重点或热点,还包括他在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睦邻友好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这充分说明,学术界对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研究,不存在降温问题,而是在不断深化和拓宽研究空间。(作者朱薇,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谭智俊,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