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的香港情缘
- 香港卫视
- 2015/07/17 17:08
-
收藏
-
14.9万

著名经济学家、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于北京时间7月12日逝世,享年80岁。成思危先生研究领域为化工系统工程、软科学及管理科学,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他为中国新兴的风险投资业做出的奠基性贡献,因此被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当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撰写网志以表达沉痛哀悼的心情,他感谢成思危先生对香港发展的关怀以及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对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据梳理发现,成思危的个人经历与香港有着特别的缘分。他1935年出生于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其父成舍我是知名报人、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成舍我在1948年底举家搬迁到香港,成思危随家人来到香港并进入香港香岛中学学习,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16岁那年回内地发展,香港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后来,成思危也曾多次访港, 2007年访港时他说过,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若然港人不自强,整天搞政治不去搞经济,香港必然会被边缘化。他呼吁香港按他的名字办事,要“居安思危”。2011年1月,成思危出席由香港卫视主办的首届“香江文化论坛”,发表题为《文化产业是金融危机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旨演讲,提出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思路,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而在1999年、2004年和2005年,成思危分别就香港的居港权、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和任期问题,3次参与人大释法。他当时说,每次人大释法都很慎重,香港有些人曲解《基本法》,甚至歪曲中央的意思,又强调《基本法》规定人大对《基本法》有解释权。
成思危曾说,“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他一生治学为国,所做研究工作都与当今中国的一些重大社会变革及管理问题密不可分,也对中国与世界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重大预测,因而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亦享有盛誉。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