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赠默克尔“鲁班锁”深意何在?
- 中评社
- 2017/02/27 09:42
-
收藏
-
37.1万
两年多前访德期间,李克强将一把6根铝合金条组成的橘红色的“鲁班锁”赠给默克尔。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位政坛“铁娘子”显然对这件神秘礼物爱不释手。
如今,这件同款“鲁班锁”就摆在李志仁家的电视机上。不同的是未经氧化上色。2014年,正在中德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李志仁,与同学在学校实训车间花了8小时,制作出了这份“国礼”。
“解开‘鲁班锁’是解决一道难题,相信中德之间的合作能不断创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难题。”2014年10月10日,李克强在德国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合作论坛时将这把锁赠送给默克尔。
事实上,李克强精心选择“鲁班锁”赠送默克尔还有另一层“深意”:鲁班被誉为中国工匠鼻祖,而“德国制造”则堪称现代世界制造业标杆,其中寄寓着全球最大制造国与最精良制造国深度合作的含义。在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看来,“鲁班锁”代表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而“德国制造”的精髓正是“工匠精神”。“中国制造”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弘扬“工匠精神”是核心要义之一。
赠送默克尔“鲁班锁”只是一个隐喻。2016年首次正式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宣言:“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随之,“工匠精神”一语风行,成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李克强曾在国务院常务会上讲过一个故事:10多年前他到欧洲访问考察,在一家企业参观时得知,一位技术工人浇出来的金属棒,“精密机器都没他做得好”。因而这位工人的年薪,“比企业负责人都高!”
“我们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高级技工。”总理说。这天常务会的议题之一是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