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斩获雨果奖 刘慈欣:科幻小说更需要情怀
- 新华日报
- 2015/08/27 11:37
-
收藏
-
35.2万
《三体》作者刘慈欣(资料图)
《三体》斩获雨果奖,让有关“中国科幻”的话题在国人的欢呼中全面“占领”微信朋友圈。在多数人眼中,科幻小说因为大量“烧脑”的科学名词而显得很“高冷”,但撕下这一标签后,科幻世界中的人文底色其实同样震撼人心。谈及中国科幻的发展,《三体》作者刘慈欣近日在上海书展表示,“情怀”不可或缺。
“我总是被问到,为什么中国的科幻电影比美国的落后很多?”刘慈欣坦言,个中差距就在于“科幻的情怀”。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刘慈欣解释道,情怀在于“对科幻的认识”。“美国的科幻总是在向前看、向外面看、向太空看,这就是科幻的情怀。”而这一点,可能是科幻的核心内涵。
刘慈欣曾将《三体》与《星际穿越》相比较,二者相通的就是“对宇宙的情怀”,包含了敬畏感、好奇心和人类向外探索拓展的愿望。
《星际穿越》中的黑洞、空间维度、时间效应等“高端”剧情曾被定性为只有“理工男”才看得懂,但影片所表达出的人类自我救赎的恢弘情感,让许多“文科女”在观影后也感受到了“科幻世界”的魅力。
这种“情怀”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几乎从不缺席。《三体》就更是如此,获“雨果奖”之前已经是饱受赞誉的国内“史上最佳”科幻小说。扎实的科学理论架构上,刘慈欣同时将极具东方特色的人文元素融入了创作中,如秦始皇、墨子等古代人物、中国军队等等,让读者读来大呼过瘾。
这样一个“科幻元年”,《三体》的“单打独斗”显然不够。刘慈欣提出,“科幻的情怀”和“科幻的思想性”都很重要。面对还在起步阶段的国产科幻,“科幻迷”们也期待未来出现更多有科学畅想又有人性思考的精品佳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