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谋高技术军民融合 携港青合作创新
- 大公网
- 2016/03/11 09:09
-
收藏
-
15.3万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10日表示,中国将从高技术的战略布局,比如航天、潜海、超算以及量子通讯、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来进行统筹布局、共同谋划,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万钢还表示,正与港澳台地区相关部门商议“如何让青年人更好地融合”。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当天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科技创新发展”主题中外记者会,万钢回答相关提问时作上述表示。他强调说,科学的探索实际上没有军用、民用之分,“而是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样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
四方面推动科技军民融合
万钢称,目前,中国正着手从四个方面具体推动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一是着力解决一些协调不够、连通不够的问题;二是相互参与,中国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参与了国防装备的研究和采购;三是要从科研设施的互通互用来促进军民融合;四是人才培养方面要促进军民融合。
他说,“十二五”期间,中国已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取得载人航天、深海潜器、超级计算机等重大成果。“十三五”将启动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与重大工程,都和人们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北斗导航,已有5万多艘渔船连接北斗导航,在内蒙古还有企业用北斗导航放牛。希望通过“十三五”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一方面支持原始创新的积累、科学知识的突破,另一方面也会改善人们生活,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与港澳台的科技创新合作,既在科学技术,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钢说,正在与港澳台地区相关部门商议“如何让青年人更好地融合”。
万钢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到2020年中国要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十三五”诸多部署中的一项是围绕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建“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
万钢强调,要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港澳台的科技创新合作,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科技计划开放力度。
据统计,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有力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近5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2015年,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也曾谈到要大力推动香港与内地大学科技合作,包括“香港科研机构和人员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各类人才计划”等。
他特别强调,希望更多香港青年能够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分享改革创新的成果和红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共同努力。
关注人机大战 更爱人人对弈
科技部部长万钢10日在记者会上对近期的围棋“人机大战”给予了回应。万钢表示他对AlphaGo称赞,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人类劳动进入更高级状态,但笑言从下棋的角度自己还是喜欢人人对弈。
万钢介绍,中国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如天河二号,在地震模拟、大飞机设计、抗伊波拉病毒药物筛选、宇宙起源模拟、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应用。
万钢说,人工智能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机器人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繁重和复杂的劳动,在提高品质和效益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更高级的就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劳动往更高级的状态发展,但科学技术还要研究未知事物和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来改善人们生活。
“从下棋的角度,我还是喜欢人人对弈,因为这里面除了背棋谱以外,还有很多的随机性和未知性、情绪的好坏等等,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万钢表示,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人和人的交流,包括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发投入逾万亿 企业超七成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技部长万钢10日说,2015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2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十三五”规划提出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的目标,万钢透露,“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十个指标中,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外,其他指标都已完成和超过了目标值。
万钢说,目前,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出现很多企业牵头的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项目。企业投入的增加也推动区域创新。
万钢说,目前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去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反映了研发投入效益的提高。
“由于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资金就可以更多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以及航空航天、深潜等国家战略这些重点领域上,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做出贡献。”万钢说。
万钢赞屠呦呦高风亮节
据中新社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10日在北京表示,正如屠呦呦先生在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时所说,她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耀,“从这点上更感觉到我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当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万钢在会上有此表述。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就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万钢说,这项工作是当年国家科委等部门面对亚洲地区的民生问题,集中40多个团队、500多名科学家进行协同攻关。屠呦呦先生在内地首先推广应用青蒿素,解决了国人健康上面临的问题。经过40多年的努力,她在青蒿素的研发、推广、应用、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屠呦呦先生的成绩已经铭记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万钢说,新中国建立以来,一大批科学家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的功绩记在共和国的功劳簿上。”他说,这些科学家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科学事业而奋斗,为了民众所需、国家所需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周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