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价格松绑能否缓解看病难
- 信息时报
- 2014/04/10 16:48
-
收藏
-
15.4万
新华网报道:近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
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舒圣祥(会计师):价格放开之后,引来“源头活水”的民营医院,能否对公立医院形成强大竞争压力,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当更多病患被服务更好的民营医院吸引走,公立医院才不得不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建立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服务机制。
说白了,放开民营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就是要解开捆缚在民营医院身上的绳索,使其可以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从容施展身手。让市场机构按市场规律办事,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个行业,这对缓解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医疗资源地域分配严重不公,都有助益。反过来,在社会资本更多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后,政府也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投入基本医疗服务,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
民办医院成看病福音的两个前提
王传涛(职员):复杂的医疗改革,并非哪一项具体政策的解放就能一步到位。政策支持和权力释放,都仅仅是一个方面,若要达到非公立医院成为广大患者的福音,或者形成对公立医院的市场威胁,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必须改变患者话语权弱势的现状,即社会上必须出现与医院能够平等对话、替患者进行维权的监督者。比如,在西方许多医疗福利健全的国家,公民所参保的保险(放心保)公司便可以实现对所有医院的监督,也能够帮助患者维权,对于一些病的治疗方案以及一些药的使用情况,保险公司能够做到锱铢必较,从而避免了“过度医疗”现象发生。
二是,权力必须实现对非公立医院的无死角监管。除了社会上的维权组织,政府卫生部门仍然要完成对所有医院的严格监管,一旦出现违法欺诈、过度医疗等行为,必须让之付出巨大的犯罪成本。对于这一点,通知中也明确提到“要加强对医院价格行为的监管”。希望权力能够当好裁判,规避寻租现象。
管住公立医院就不怕民办放开
毛建国(媒体评论员):诚然,放开的只是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并没有放开。但在一种长期的价格倒挂中,公立医院能够“耐得住寂寞”吗?到时候公立医院会不会利用自己具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游说、公关、逼宫,以求在价格上与非公立医院接轨?
甚至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发生,那就是公立医院可能进行“机制创新”,给自己穿上“民办的外衣”。这一点在教育上可有先例。同样走着产业化道路,教育如此,凭什么保证医疗不会如此?有那么一天,公立医院只剩下一个空壳,包括名医在内的真正优质资源全改制出去了,还能说“不会出现集中涨价”吗?
当然,非公立医院价格放开,也不必然出现“集中涨价”,但这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公立医院要过硬。如果公立医院发挥了“顶梁柱”作用,解决了“主渠道”问题,那么非公立医院只能在价格上向公立医院靠拢,甚至为了吸引患者,还会进行价格竞争,适度降价。
民营医院岂能成为法外之地?
郭元鹏(职员):在目前还难以用政府手腕解决看病难现象的当下,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也是一种途径。但是,这不是放开价格的理由。正如上海的一家民营医院一样,他的挂号费都到了1200元了,这样的医院能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吗?我国有完善的《价格法》,其中规定:所有收费项目都必须是透明的,是符合公平需求的。无论是民营还是公立,都不能在价格上有特权。在目前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在公立医院还难以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况下,就放开民营医院的价格,或会让患者成了板上的肉,到公立医院会挨宰,到民营医院同样挨宰。
如果非要放开民营医院价格,我想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所有公立医院必须保障最基本的、最低廉的、最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
- 标签: